直播电商近年来一路狂奔,成为人人渴望从中分得一杯羹的“风口”。
在这个万物皆可播、人人能带货的时代,直播电商行业对从业者并没有过高的门槛要求,这也让许多其他领域的投机者“闻风而动”。然而各方造势鼓吹起来的泡沫,也隐藏着随时破灭的风险。
事实也证明,这场“疯狂”并没有持续多久。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,受头部主播偷逃税等一系列事件影响,如今众多“投机者”纷纷退场,直播电商或许正处于“涅槃”的关键时刻。
头部主播偷逃税引发连锁反应
直播电商曾是一片资本青睐有加的蓝海。然而在去年年底,拐点突然而至。薇娅、雪梨等头部主播相继因偷逃税被罚,在直播电商圈引发连锁反应。
随着处罚的最终生效,大批从其他领域慕名而来的“投机者”纷纷退场,原本春潮涌动的湖面看似重新归于平静。
“在直播电商发展初期,可以说是泥沙俱下,专业的、不专业的人都想进来分一杯羹;而正好是这一部分人扰乱了行业价格体系,造成了人才泡沫、薪水泡沫等乱象。”无忧传媒业务创新部高级总监张恒坦言。
在他看来,随着电商直播行业发展逐渐规范,相应会产生一道壁垒,在这一竞争过程中实力较差、未能掌握行业底层逻辑的团队和公司会随之被淘汰。
正如世界都安静下来了,才能听到心跳的声音。有业内人士认为,投机者的离场对于直播电商行业而言并非一件坏事,相反,这将帮助直播电商行业突破“草莽”阶段,从鱼龙混杂的生态向着更专业、更规范的方向发展,为真正有意愿、有能力的从业人员创造更良好的从业氛围。
“后红利”时代“流量思维”亟需突破
剥离头部主播光环,事实上,这些年来,势如破竹的直播电商一直无法摆脱最根本的痛点——如何摒弃流量思维,让消费者所见即所得。
如何保障产品供应链,稳定提升消费者满意度,让直播电商在“后红利”时代行稳致远,才是当前直播电商领域亟需攻克的最大挑战。
有专家指出,保障销售产品的质量、价格、售后等因素是电商直播突破“流量思维”的最佳切入点,相关部门也需要完善监管体系,引导行业正确稳健发展。
选品是直播电商的基础和源头,把好商品质量关,能从源头降低直播带货风险。
作为全国首个省级网商自律组织,浙江省网商协会已起草并发布《直播电子商务选品和品控管理规范》团体标准(以下简称“标准”),对直播带货的选品、品控方面作出新的要求和规范。
“标准规定直播相关机构应当配备专岗品质管理人员,对供应商及直播商品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。”浙江省网商协会培训负责人冯艳艳介绍,该标准还规定,直播相关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选品流程,包括对供应商和直播商品的初步审查、资质审查、试样测评或抽样检测、卖点等宣传内容审核,以及复审等相关流程。
鉴于选品过程中存在资质提供形式多样、样品不能提供或不易保存等情况,该标准规定直播相关机构应建立选品审核台账备查制度。
此外,记者还注意到,该标准还针对直播生态中“货”的维度作出规范和要求,对直播选品的整条产业链流程做出细化,将责任落实到各个环节的不同主体,赋予选品、品控更强的操作性。
“在走访大量直播电商企业的过程中,我们发现很多企业,在法律法规意识方面比较欠缺,对一些具体的条款把握不明确,我们后续会加强整个行业规范的相关培训。”冯艳艳表示,下一步,浙江省网商协会将携手会员企业陆续出台系列标准,打造直播行业自律规范标准化体系,加快重塑行业信心。
打破“头部效应”合理配置直播资源
从当前来看,曾经的头部主播大战,似乎正在落幕。辛巴鲜少自己开播;李佳琦直播间出现了助播;罗永浩希望重回高科技领域……
直播电商直接面对消费者群体,受众的审美喜好不尽相同,孵化出不同类型的网络红人,赋予其不同的人设形象,是直播电商行业初期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直播电商的“开拓者”淘宝,通过塑造典型的案例来引发社会的